慶州瞻星臺:一場關於石頭與星辰的想像|韓國旅行

若你已經對瞻星臺的外觀十分熟悉,甚至在黃昏時分繞著它散步、拍下無數張照片,那麼你是否曾好奇:這座看似簡單的石塔,內部究竟藏著什麼樣的秘密?它是如何在歲月與風雨中穩穩矗立一千多年,至今依然堅固如初?

有一次與太太閒聊,我問她:「有人進過瞻星臺裡面嗎?」她說,童年時這裡管理還不算嚴格,一些調皮的小孩會從正面的窗戶偷偷爬進去玩耍。那些孩子,也許曾親眼見過我們如今只能靠想像與研究所重構的內部空間。

從瞻星臺頂部俯視,可見內部石塊緊密交錯排列,展現驚人結構工藝

從填土到橫梁:石頭裡的智慧

為了滿足我的好奇心,我翻閱了幾份專業研究,意外發現了一些瞻星臺內部的結構照片。原來,在第12層以下的空間已經被填滿泥土,從窗戶向下,全是緊實的填土層。這樣的設計不僅提高了抗震能力,也為整座建築提供了沉穩的基座。根據照片推測,拍攝位置應該正是在第12層的填土上方。

但從第12層往上,情況就截然不同了。這段空間原是供觀測者進出的通道,因此建築師們在內牆橫向安置了如大梁般的長石,形成交錯的井字型結構。這些長石的一端甚至穿出塔身,在外部可見,為整體結構提供支撐與穩定。據推測,這些突出的長石也可能曾用來懸掛木梯,讓觀測者能夠向上攀登,如今雖無實物遺留,但痕跡猶存。

頂部空間: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小

瞻星臺內部的橫梁結構呈井字形排列,是支撐建築穩定的核心設計

這座塔的上部結構,也以井字形排列的兩層橫石組成,不僅減少石材間的縫隙、增強抗震性,也有效抵禦風吹日曬。令人驚訝的是,那些平板石竟然寬大至足以躺人,可見其厚重與堅實。而在瞻星臺西側的半圓部分,則刻意沒有鋪設平石,也許正是為了保留觀測者上下出入的空間。

內部空間雖然在遠觀下看起來狹窄,但其實並不如表面所見那樣侷促。從功能來看,它絕對足以容納操作天文儀器的需要。想想昌慶宮內的天文臺,也是在類似空間中進行恆星觀測——那麼,瞻星臺的這個「小空間」,其實正是古代觀星者與天對話的舞台。

一場古代的觀星之夜

當你了解了內部結構,再回頭看這座八公尺高的石塔時,你也許會開始想像:古時的天文觀測者,是如何登上這座高臺的?

他們可能從正前方搭設木梯進入瞻星臺。由於填土的存在,窗口下方實際上已是一片可站立的平台。進入後,再透過內部橫梁懸掛的木梯,一步步向上爬升。最終,抵達頂部那四根交錯的長石之間,坐下,穩定心神,開始仰望星空。

展示館中重現古代天文觀測者如何以木梯進入瞻星臺進行星象觀察

那是一個靜謐的夜晚,觀測者的眼中映照著星星的位置與移動,腦中則不斷盤算著月亮的盈虧、行星的軌跡。他也許還需反覆確認是否出現了異象,一顆突然出現的星,一段特殊的光芒,一個古老占星圖中早已標記的徵兆。這不僅是一次科學性的觀察,更可能是一場與宇宙溝通的儀式。

他祈禱,也等待。因為他的觀測,關乎王朝的未來、農耕的節奏,甚至君王心中的安定與不安。

今天,我們無法親身登上那座塔,也無法再從高處直接觀星。但當你再次來到瞻星臺,不妨試著在夜色中仰望它,想像那位觀測者靜靜坐在頂部,與千年前的星辰對話。那或許會是你在慶州最靜謐也最詩意的一刻。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